Google收購了波士頓動力,這是近半年來Google收購的第八家機器人公司,而聯想到前一陣順豐、Amazon、UPS也在測試用於送貨的四軸飛行器,似乎自動化的生活已經離我們不遠了。那麼Google收購這麼多機器人公司真的志在於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嗎?機器人會如何入侵我們的生活?恰好我們此前採訪過Ninebot,其董事長對機器人領域頗有研究,不妨一起聽聽他的看法。

36氪:Android之父Andy Rubin說,Google過去半年已經不動聲色地收購8家科技公司,旨在打造全新一代的機器人。從您的角度來看,為什麼Google會大規模收購機器人公司?

Google是一個數據服務公司,我認為它有兩個戰略——它認為未來的互聯網公司最終會和物流、和電商有直接的關係,所以花了很多錢開發了自駕的汽車,收購的波士頓動力的大狗可以把物資送到很偏遠的地方;第二個原因則在於大數據,只有把手機、汽車、家電等等智能終端都連接起來,經過數據的整合、分析,Google才能真正知道客戶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36氪:那麼為什麼是這個時間節點呢?
我覺得首先大背景是現在網絡都搭建起來了,大家都能上網了。大家都能上網以後,科技公司發現最終決定性的條件是:誰獲得云端數據,誰為王。

你看,過去人們認為打印機、掃描儀、收音機這些設備是終端,後來到了互聯網時代,人們又認為計算機、pos機這類設備是智能終端,因為數據在計算機裡。可現在到了大數據時代,人們不再以計算機為中心,而是認為所有用戶持有的終端設備都是智能終端,數據都在用戶手裡。所以從年輕人的手環、照顧老人的可穿戴式背心,再延伸到工業機器人、到智能汽車、到物流,這些設備都可以定義成智能終端。

從數據的遷移和智能終端角度來看待機器人,是一個理解的點。

還有一點是,當人的想法、人積累的數據最後要變為一​​個action 的時候,機器人可以去負責最後的執行。未來就會變成,我在任何地方思考、想像、做決策,然後機器人可以幫助我們到任何地方執行操作,完成執行的“最後一公里”。

36氪:我們知道目前日本的機器人工業更為發達,那麼在後進的情況下,美國有沒有可能逆襲?

瑞士的ABB、德國KUKA、日本FANUC和安川電機有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之稱,這些日歐的機器人公司在全世界處於領先的地位,美國祇佔很小的一部分。

但美國人認為今後的機器人標準更為重要,就和.com 有標準,傳輸協議有標準一樣。我覺得Google 收購Boston Dynamics 有一點,他們想通過改變機器人的本體結構來形成優勢。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人和物體抓重的比例是5:1,也就是50 公斤的人可以抓重10 公斤的東西,而機器人是10:1(100 公斤機器人只能抓10 公斤重物),所以他們想通過新材料來提高負重,這個如果達成的話,就會對日本、德國那些已經成熟的工業機器人形成洗牌,形成破壞性的創新​​。

36氪:就你所見,目前整體行業的趨勢是什麼樣的?
現在來看,未來五大產業會是朝陽產業:新能源、智能終端、醫療健康、機器人/ 自動化、智能交通,這五個行業在未來十年、二十年裡是長期需求。

而單從自動化機器人來說,現在由於勞動力成本高、競爭又異常激烈,很多枯燥的工作可以由機器人替代,所以機器人是可持續增長的一個需求。機器人可以滲透到醫療、交通等等行業,變成自駕機器人、科考機器人、物流機器人……機器人是未來信息化最後一公里的必經之路。

機器人的到來一定是從工業機器人先開始,然後再到物流、電商這些企業級應用,最後是可以照顧老人、可以用於教育的個人機器人。

36氪:我們都喜歡機器人的高效,可是當機器人在工業上甚至在服務業上都取代了人工以後,會不會引發大規模的失業問題呢?
36氪:我們都喜歡機器人的高效,可是當機器人在工業上甚至在服務業上都取代了人工以後,會不會引發大規模的失業問題呢?

並且機器人引進之後,會大量滲透到商務、服務行業,可以把人的就業水平提高。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機器人是剛性的、長期的增長性需求。

36氪:最後問個略跑題的問題,你近期比較關注哪些有趣的東西?
人到達不了的地方,月球車、火星車,還有今後的核工業,抗震救災領域。

[ 36氪原創文章,作者:苑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98compu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