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非萬能 當心商人誤導
台灣立報作者: 謝雯伃 | 台灣立報 – 2012年3月13日 下午10:00科技非萬能 當心商人誤導

  • 科技非萬能 當心商人誤導

【編譯謝雯伃綜合外電報導】教育性科技產品的真正價值何在?《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赫爾茲克(Michael Hiltzik)日前在專欄中指出,利用科技產品輔助教育是一件好事,但其功效究竟有多大?別讓科技公司或政治人物誤導了你。

▲美國教育部希望學童未來人人都有筆電,但科技產品究竟能發揮多少效用,有人對此提出懷疑。圖為美國密蘇里州一間高中學生在校內使用筆電的情形,攝於2011年8月17日。(圖文/路透)

企業家描繪的科技藍圖

美國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和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主席格納考斯基(Julius Genachowski)日前宣布將開啟計畫,把科技帶入美國校園。他們表示,每一名學童都必須有一台筆記型電腦。因為在不遠的將來,紙本教科書將成為歷史。

赫爾茲克發現,過去也有政治人物說過類似的話:「書本將會在校園中絕跡……我們的教育體制在10年內將會改頭換面。」

上述聲明中所提及的革命性科技不是網路,也不是筆記型電腦,而是動畫。上述聲明是愛迪生(Thomas Edison)在1913年所發表的;他指出以動畫取代書本學校的教育前景。赫爾茲克認為,愛迪生只是在說大話,就如同鄧肯和格納考斯基一樣。

他提到,這兩者間有相似之處,會將先進科技引入教室,並非教育考量,而是商業考量。愛迪生是動畫科技發明家,若動畫廣被應用,他必定可取得為數可觀的利益。

今日,倡議要用電子書和電子設備取代紙本教科書的頭號倡議者就是蘋果公司。該公司1月表示,該公司夢想著不久的將來,每一名學生都能透過iPad或Mac閱讀教科書。

從這點可以想見,鄧肯和格納考斯基在數位學習日(Digital Learning Day)所描繪出的遠景,某種程度上是龐大的商業噱頭。格納考斯基在演說中特別提到蘋果和iPad;該活動的贊助者包括谷歌、Comcast、AT&T和Intel等公司。赫爾茲克指出,這些公司都希望早日見到它們在網路或教育科技上的投資能有所回收。

但是,這些時髦的教育科技究竟有多少實際價值呢?

學習成效無關使用媒介

「學習時,你使用媒介的不同不會造成任何差異。」南加大認知科技中心(Center for Cognitive Technology)主任克拉克(Richard E. Clark)表示:「一點影響也沒有。這個研究證據已經發布超過50年了。」

幾乎每個世代都會出現一些「開創性」的教育科技創新。在60和70年代,「電視教學節目以革命之姿問世。」喬治亞大學教學科技專家里佛斯(Thomas C. Reeves)表示:「認為好老師在影片中教的和親授一樣好的概念,並不是真的。」許多自稱教育創新者的人把科技當成唯一解決之道,卻並未思考如何將科技應用在教室中。

「電腦本身對幫助學習上成效不大。」以色列海法大學(University of Haifa)的索羅門(Gavriel Salomon)和哈佛大學的柏金斯(David Perkins)1996年發現,在教室裡裝設電腦「並不會讓教師們自發地檢視自己的教學方式,也不能讓學生主動去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在數位學習日活動中,鄧肯哀嘆美國在教育科技領域被南韓甚至烏拉圭超前。他說:「我們要重振旗鼓,從落後者變成領導者。」

然而,美國教育部2009年公布一項探討數學和閱讀軟體是否幫助1、4和6年級學生成績進步的研究。這項研究測試了全美數百間教室。研究發現,使用軟體教學的實驗組和控制組之間的差別近乎於零。在6年級數學課堂上,使用電腦軟體教學的學生成績甚至低於接受一般教育的學生。在使用電腦教學的第2年,成效更差。

貧窮學區負擔不起

赫爾茲克認為,鄧肯和格納考斯基兩人極力推動創新改革,卻未思考各學區如何負擔得起全面科技化的費用。要讓每一名學生都配有一台筆記型電腦,或擁有一週7天、每天24小時的無線網路都是很好的提議。然而,赫爾茲克表示,美國聯邦官員是否應該先處理學校預算屢被刪減,被迫解聘教師和暫停部分運作計畫的問題?學區如果負擔不起每一位學童的教科書,怎麼可能幫每個人負擔一台5百美元的iPad?

名為教育創新 實為利益算計

「教育科技產業說了兩大謊言。」里佛斯表示:「第一,他們說科技可以取代教師;第二,他們說透過科技可以節省經費。這兩者都不是真的。」蘋果公司成為高科技教室神話的主要創造者。「教育深植於我們的DNA中。」蘋果行銷總裁希勒(Phil Schiller)日前指出:「我們發現學生們開始接觸iPad和學習,這表示即將發生教育界的大事。」

然而,iBook Author這項希勒大力號召的偉大創新,運作上可看到背後的商業利益。這項桌機應用程式本身是免費軟體,可幫助使用者創造出吸引人目光的教科書。不過,在一長串使用規定中,有一條指出,如欲銷售由iBook Author所創造出的商品,就只能透過蘋果的 iBookstore,且蘋果可抽銷售金額的30%。此外,要完整閱讀iBook,只能透過蘋果公司的產品,像是iPad。

科技界權威人士對此不尋常的限制出現了許多負面回應,不是稱此行為為「史無前例的厚顏無恥」,就是稱其為「令人困惑不已的貪心與邪惡」。蘋果公司對這些反彈聲浪不予置評。

電子書較持久 教師否認

從蘋果的舉動可以看出,該公司對教育創新領域的興趣,完全在於該領域的商業利益。然而,格納考斯基還是不停讚美蘋果的教育創新是「重要的一步」。蘋果公司也指稱,iPad某種程度上比教科書更「持久」,從長期來看,是較經濟的選擇。在網站上,蘋果為紙本教科書的悲慘命運留下假惺惺的眼淚,寫道:「紙本教科書一代傳給一代,上面畫的重點越來越多,開始變皺、變舊,最後變得破破爛爛。」

然而,James Kendrick曾在ZDNet上報導,那些曾提供筆記型電腦讓學生帶回家的學校長官表示,學生幾乎馬上就把這些設備弄壞了。事實很明顯:一本生物課本掉到地上,只要撿起來就好。但如果一台iPad掉在地上,那就報銷了。

部分數位教科書可能擁有紙本教科書所沒有的優點。製作良好的多媒體教材能幫助學生了解困難或不容易懂的概念。但是,強化學習和干擾學習之間只有一線之隔;如果教科書生產商只著重於以電影或3D元素取代紙本,卻缺乏內容深度,那一點幫助也沒有。

數位產品價格不斐

而電子書比紙本教科書來得便宜的說法也似是而非。目前電子閱讀器的價格仍不可稱為親民。舉例而言,蘋果公司試圖以折扣鼓勵學校購買iPad,提出只要買10台以上,每一台可以便宜20美元。然而,折扣後一台還是要479美元。蘋果公司也提供保固服務的折扣,但是保固服務並未包含被摔到或撞到等意外。

蘋果聲稱,電子書可不斷下載最新版本的教科書,永不過時。這對於頂尖科技領域的學習的確有所幫助。但是,赫爾茲克表示,大多數K-12階段的中小學生是否需要深入了解量子力學或弦論,答案不言而喻。而《羅密歐與茱莉葉》的標準版本,則從1599年起就沒有出現什麼大改變。

不能為了科技而科技

他認為,科技的確在課堂上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貧窮的學生無法像其他中產或富裕家境學生一樣,擁有使用網路或電腦的便利性,那麼美國就無法進步。然而,為了科技而科技,只會讓情形更糟,不會變得更好。

因為缺乏審慎計畫的科技導入,只會瓜分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以美國目前的情況來說,最重要的事是提供良好的教師訓練以及聘用適任教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98compu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